泰晓科技 -- 聚焦 Linux - 追本溯源,见微知著!
网站地址:https://tinylab.org

儿童Linux系统,可打字编程学数理化
请稍侯

RISC-V Non-MMU Linux (2): 从 M/S/U 到 M/U 的层级转变

Zhangjin Wu 创作于 2024/05/13

Corrector: TinyCorrect v0.1 - [spaces urls] Author: Falcon falcon@tinylab.org Date: 2023/03/09 Revisor: Falcon Project: RISC-V Linux 内核剖析 Sponsor: PLCT Lab, ISCAS

简介

上一篇,我们已经从内核到应用跑通了 RISC-V Non-MMU 的实验,为后续的分析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。另外,那篇文章还提到 Non-MMU 内核工作在 Machine Mode,然后整个软件架构从原有的 M/S/U 三 层权限级别转变为更为扁平的 M/U 两层权限级别。

这种转变引起了我们对 RISC-V 软硬件协同工作的思考,即 RISC-V 硬件从开机上电、引导加载、内核启动到应用程序执行的整个过程中,这些权限级别是如何设定与切换的。

本文将分别讨论在 MMU On 和 MMU Off 的情况下,各种权限级别在整个 RISC-V 软硬件生命周期中的演进与变化。

RISC-V 特权等级

类似于其他的处理器架构,RISC-V 也提供了多种层级的权限模式:Machine/Supervisor/User。更复杂地,实际还有 Debug, Hypervisor。

有了这种层级的划分以后,在系统安全、设备调试、功能扩展等方面就变得更简单一些。

不同层级之间有专门的 Entry 和 Exit 的机制。层级越高,权限越大,比如,某些寄存器与外设,低权限层级是不能直接访问的,需要通过专门的 Entry 机制调用更高层级的服务来实现,这个相当于在硬件上实现了隔离,这种调用机制软件上称为 ABI(User Mode 调用 Supervisor Mode)、SBI(Supervisor Mode 调用 Machine Mode)等。

关于硬件这块的约定这里不做展开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看 RISC-V 的特权手册:https://riscv.org/technical/specifications/

本文讨论范围

本文将讨论,在整个 RISC-V 运行过程中,这种权限的级别是如何演变的。

MMU On

MMU On 的情况下,仅关注 Machine/Supervisor/User 这三级,简写为 M/S/U。

     [ User Mode ]
        |      ^
        |      |
      ecall   sret
ABI     |      |
        v      |
   [ Supervisor Mode ]
        |      ^
        |      |
      ecall    mret
SBI     |      |
        v      |
    [ Machine Mode ]

MMU Off

MMU Off 的情况下,仅关注 Machine/User 这两级,简写为 M/U。

     [ User Mode ]
        |      ^
        |      |
      ecall   mret
ABI     |      |
        v      |
    [ Machine Mode ]

本文主要结合 QEMU, OpenSBI, Linux 来做介绍,完整的启动过程可以查看:QEMU 启动方式分析(1):QEMU 及 RISC-V 启动流程简介

接下来以 QEMU riscv64/virt 这款虚拟硬件板子为例来介绍,具体代码在这里:https://github.com/qemu/qemu/blob/master/hw/riscv/virt.c

同样地,如果没有特别说明,本文以 v6.2 作为演示内核版本(v6.3 有衰退),以 Linux LabLinux Lab Disk 为实验环境。

从开机上电到执行应用

整个 RISC-V 的上电运行过程,一开始是从高权限模式(Machine Mode)往低权限模式(User Mode)演变的。

BootRom 阶段:Machine Mode

首先是 BootRom,上电或硬件 Reset 以后会进入到 0x00001000 这个地址(相对应地,Debug 的入口地址在 0x0),这里是 Machine Mode。

QEMU 首先会 load bootrom,这个对应开机上电时执行的代码。

/* boot rom */

memory_region_init_rom(mask_rom, NULL, "riscv_virt_board.mrom",
memmap[VIRT_MROM].size, &error_fatal);

Firmware 阶段:Machine Mode

MMU On

BootRom 之后接着走到 Firmware,比如 OpenSBI,此时还是在 Machine Mode。

如果没指定 BIOS,QEMU 会默认加载一个内置的 Firmware,否则会加载用户指定的 Firmware。

BootRom 执行后会跳到 Firmware,这里主要是为即将运行在 Supervisor Mode 的内核提供一些服务,这些服务只有在 Machine Mode 才能做,当然,具体的服务范围的约定其实一直在变,比如 timer,比如 console。RISC-V Firmware,即 Supervisor Binary Interface (SBI) 的 Spec 版本和硬件实现也在不断演进,本文撰写时 SBI 已经演进到 v2.0-rc1

Firmware 的加载地址是 0x80000000,BootROM 执行完来到这里:

firmware_end_addr = riscv_find_and_load_firmware(machine, firmware_name, start_addr, NULL);

Firmware 的经典实现有 OpenSBI, RustSBI 等。

MMU Off

在 Non-MMU 的情况下,Linux 内核本身运行在 Machine Mode,它自身还“承担”了 Firmware 的角色,所以需要通过 -bios none 来禁止 QEMU 加载默认的 Firmware。

Linux 阶段

MMU On

然后是内核部分,这时 Firmware 会跳到内核(如果有 U-Boot,会先跳到 U-Boot,U-Boot 承担 BootLoader 的角色),并且会切换到 Supervisor Mode。

内核一般是由 QEMU 的 -kernel 指定,rv64 默认加载地址一般是 0x80200000,而 rv32 是 0x80400000,具体可以看内核 head.S 的 Image header。

如果用 U-Boot 的话,-kernel 指定的就是 U-Boot,Kernel 部分再从其他地方加载,比如从 Flash 或根文件系统加载,也可以直接让 QEMU 通过 -device loader,file=/path/to/Image,addr=0x84000000 放到内存某个位置,dtb 也是一样,之后让 U-Boot 直接从内存转运到 Image header 中指定的 entry point。

QEMU 中加载 Linux 内核:

kernel_entry = riscv_load_kernel(machine, &s->soc[0], kernel_start_addr, true, NULL);

此时还会 load fdt,即 Device Tree:

riscv_load_fdt(fdt_load_addr, machine->fdt);

那具体是如何从 Machine Mode 切换到 Supervisor Mode 的呢?需要看 Firmware 的代码,这里以 OpenSBI 为例:

firmware/fw_jump.S:

    fw_next_mode:
        li	a0, PRV_S
        ret

    fw_next_addr:
        lla     a0, _jump_addr
        REG_L   a0, (a0)
        ret

lib/sbi/sbi_hart.c:
    sbi_hart_switch_mode:
        val = csr_read(CSR_MSTATUS);
        val = INSERT_FIELD(val, MSTATUS_MPP, next_mode);
        val = INSERT_FIELD(val, MSTATUS_MPIE, 0);
        csr_write(CSR_MSTATUS, val);
        csr_write(CSR_MEPC, next_addr);

        if (next_mode == PRV_S) {
                csr_write(CSR_STVEC, next_addr);
                csr_write(CSR_SSCRATCH, 0);
                csr_write(CSR_SIE, 0);
                csr_write(CSR_SATP, 0);
        }

        register unsigned long a0 asm("a0") = arg0;
        register unsigned long a1 asm("a1") = arg1;
        __asm__ __volatile__("mret" : : "r"(a0), "r"(a1));
        __builtin_unreachable();

Mode 切换的关键代码如上:

  • 主要是设置 MSTATUS 这个寄存器,其中的 MPP 位域需要改为 next_mode
  • MEPC 改为接下来要执行的地址 next_addr
  • arg0 和 arg1 分别为 hart id 和 fdt addr
  • 另外,还要关中断(SIE 和 MPIE 都设置为 0)
  • 刚进入 Supervisor Mode 时还要关 MMU(SATP 初始化为 0,刚开始可以直接访问物理地址,跟 Firmware 一样)
  • 用户态的异常入口也通过设定 STVEC 初始化成了 next_addr

配置完 MSTATUSMEPC 以后,就是执行 mret 进入到 Supervisor Mode。

mret 指令的名字来看,是返回指令,所以起到的效果,则是从 Machine Mode 返回到之前的 Mode,通常是权限级别更低的模式。反之,要从 Supervisor Mode 进入 Machine Mode 的话,则需要 ecall 指令,这个是统一的(早期是单独的,每一级一个带特权级别名的指令,比如 scall)。

所以前面提到的 Entry 和 Exit 机制从低到高对应的是 ecall 和 Xret,从高到低是反过来对应的是 Xret 和 ecall。

ecall 和 Xret 的时候,对应的地址则分别是 CSR_xTVEC 和 CSR_xEPC。xTVEC 用于设定 ecall 时的入口地址,xEPC 用于设定 Xret 返回更低权限层级时的入口地址。

这个设计其实非常清晰。ecall 这里是 environment call 的缩写,实际上,内核也好,Firmware 也好,却是当 exception/trap call 处理的,感觉就是有点让人困扰,按早期的 scall(虽然对应 system call),理解成 service call 可能更贴切一些,ecall 本身是调用更高特权级服务的一种方式。

这里简单绘制了一个示意图:

             [ User Mode ]   <-------+
                |      ^             |
     STVEC      |      |     SEPC    |
    +-------  ecall   sret ----------+
ABI |           |      |
    |           v      |
    +----> [ Supervisor Mode ] <-----+
                |      ^             |
     MTVEC      |      |     MEPC    |
    +-------  ecall   mret  ---------+   arg0=hardid, arg1=fdtaddr, SIE=0, MPIE=0, SATP=0 (MMU off)
SBI |           |      |
    |           v      |
    +--->   [ Machine Mode ]

MMU Off

在 Non-MMU 的情况下,QEMU 在传递 -bios none 后,-kernel 会直接把内核加载在 Firmware 的地址 0x80000000,把 Linux 当 Firmware 执行。

如果不需要指定 -append 参数,实际上可以直接用 -bios /path/to/kernel/image 来加载内核。

这里并没有发生特权级别的切换,所以不做进一步讨论。

这里简单绘制了一个示意图:

           [ User Mode ]    <------+
              |      ^             |
     MTVEC    |      |     MEPC    |
    +------- ecall  mret ----------+
ABI |         |      |
    |         v      |
    +---> [ Machine Mode ]

说明:这两种方式在 QEMU v6.0.0 都正常,但是在 v8.0.0 似乎有一些衰退,只能用 -bios 的方式,而且无法正常关机。

应用阶段:User Mode

进入到内核,做完一系列的设备初始化、模块加载等动作以后,内核会启动第一个用户态进程,即 init。

如果开启了 MMU,此时完成从 Supervisor Mode 往 User Mode 的切换。

如果没有开启 MMU 的话,那么内核是必须工作在 Machine Mode 的,也就是说,内核实际上也为自己提供了类似 OpenSBI Firmware 提供的服务,看到的内存就是物理内存,地址可以直接写,不需要做转换,所以,Non-MMU 下,执行应用的时候是从 Machine Mode 直接往 User Mode 切换,而不需要经过 Supervisor Mode 这个中间环节。

这部分在泰晓社区的这篇文章中有所涉及:RISC-V 架构下内核线程返回函数探究

// arch/riscv/kernel/process.c : 160

int copy_thread(struct task_struct *p, const struct kernel_clone_args *args)
{
        unsigned long clone_flags = args->flags;
        unsigned long usp = args->stack;
        unsigned long tls = args->tls;
        struct pt_regs *childregs = task_pt_regs(p);

        memset(&p->thread.s, 0, sizeof(p->thread.s));

        /* p->thread holds context to be restored by __switch_to() */
        if (unlikely(args->fn)) {
                /* Kernel thread */
                memset(childregs, 0, sizeof(struct pt_regs));
                childregs->gp = gp_in_global;
                /* Supervisor/Machine, irqs on: */
                childregs->status = SR_PP | SR_PIE;

                p->thread.ra = (unsigned long)ret_from_kernel_thread;
                p->thread.s[0] = (unsigned long)args->fn;
                p->thread.s[1] = (unsigned long)args->fn_arg;
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    *childregs = *(current_pt_regs());
                if (usp) /* User fork */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ildregs->sp = usp;
                if (clone_flags & CLONE_SETTLS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ildregs->tp = tls;
                childregs->a0 = 0; /* Return value of fork() */
                p->thread.ra = (unsigned long)ret_from_fork;
        }
        p->thread.sp = (unsigned long)childregs; /* kernel sp */
        return 0;
}

这个 SR_PP 定义在这里:

arch/riscv/include/asm/csr.h: 300

#ifdef CONFIG_RISCV_M_MODE
# define CSR_STATUS     CSR_MSTATUS
# define CSR_IE         CSR_MIE
# define CSR_TVEC       CSR_MTVEC
# define CSR_SCRATCH    CSR_MSCRATCH
# define CSR_EPC        CSR_MEPC
# define CSR_CAUSE      CSR_MCAUSE
# define CSR_TVAL       CSR_MTVAL
# define CSR_IP         CSR_MIP

# define SR_IE          SR_MIE
# define SR_PIE         SR_MPIE
# define SR_PP          SR_MPP

# define RV_IRQ_SOFT            IRQ_M_SOFT
# define RV_IRQ_TIMER   IRQ_M_TIMER
# define RV_IRQ_EXT             IRQ_M_EXT
#else /* CONFIG_RISCV_M_MODE */
# define CSR_STATUS     CSR_SSTATUS
# define CSR_IE         CSR_SIE
# define CSR_TVEC       CSR_STVEC
# define CSR_SCRATCH    CSR_SSCRATCH
# define CSR_EPC        CSR_SEPC
# define CSR_CAUSE      CSR_SCAUSE
# define CSR_TVAL       CSR_STVAL
# define CSR_IP         CSR_SIP

# define SR_IE          SR_SIE
# define SR_PIE         SR_SPIE
# define SR_PP          SR_SPP
...
#endif

在 MMU On 和 MMU Off 的时候分别定义为 SPP 和 MPP,这个其实分别对应上面 SSTATUS 和 MSTATUS 寄存器中的 SPP 和 MPP 位域,用于设定 next mode,具体的设定在这里:

arch/riscv/kernel/entry.S: 286

restore_all:
    REG_L a0, PT_STATUS(sp)
    REG_L  a2, PT_EPC(sp)
    REG_SC x0, a2, PT_EPC(sp)
    csrw CSR_STATUS, a0                     // SSTATUS or MSTATUS
    csrw CSR_EPC, a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// MEPC or SEPC
#ifdef CONFIG_RISCV_M_MODE
    mret
#else
    sret
#endif

从 RISC-V 的特权手册可以看到 User Mode 的编码是 0,所以无论是从哪个模式切换,因为 memset() 是把整个 childregs 初始化成了 0,所以对应的这个 a0,写入到的 CSR_STATUS 都是对应 User Mode。

从 OpenSBI 也可以看到,这个 PRV_U 是定义成 0 的:

./include/sbi/riscv_encoding.h:

#define PRV_U				_UL(0)

从上述代码也能看到,在 MMU On 和 MMU Off 下,分别通过 sret 和 mret 返回上一权限级别,并且在这之前,也设定好了对应的 CSR_SEPC 和 CSR_MEPC。关于 EPC 的设定比较复杂,建议查看 RISC-V 架构下内核线程返回函数探究 的分析,其由 rest_init() 触发,并最终通过 start_thread() 来设定 elf_entry 的。

从应用到内核服务

最后,反过来,进入 User Space 后,应用需要访问外设等硬件资源的话,必须调用内核提供的服务,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 ecall 指令来实现。

ecall 指令执行以后,会进入到下一层级的服务入口,这个服务入口是通过 STVEC 或 MTVEC 寄存器来设定的。

内核部分的异常服务地址设定

arch/riscv/kernel/head.S: 175

.align 2
setup_trap_vector:
        /* Set trap vector to exception handler */
        la a0, handle_exception
        csrw CSR_TVEC, a0

arch/riscv/kernel/entry.S: 21

ENTRY(handle_exception)

对于 MMU On 和 MMU Off 的情况,分别对应 CSR_STVECCSR_MTVEC,具体定义见 arch/riscv/include/asm/csr.h

更具体地,内核的服务接口是 Syscall,由 ABI 规范约定,其内核侧接口提供主要在 arch/riscv/kernel/entry.Sarch/riscv/kernel/syscall_table.c

实际上,除了 ecall 指令主动触发的服务,内核侧还提供了其他服务,比如异常处理,比如中断服务,分别在 arch/riscv/kernel/traps.carch/riscv/kernel/irq.c

OpenSBI Firmware 的异常服务地址设定

./firmware/fw_base.S: 475

        /* Setup trap handler */
        lla     a4, _trap_handler
#if __riscv_xlen == 32
        csrr    a5, CSR_MISA
        srli    a5, a5, ('H' - 'A')
        andi    a5, a5, 0x1
        beq     a5, zero, _skip_trap_handler_rv32_hyp
        lla     a4, _trap_handler_rv32_hyp
_skip_trap_handler_rv32_hyp:
#endif
        csrw    CSR_MTVEC, a4

./firmware/fw_base.S:
	call	sbi_trap_handler

./lib/sbi/sbi_trap.c:

struct sbi_trap_regs *sbi_trap_handler(struct sbi_trap_regs *regs)

更具体地,Firmware 的服务接口是 SBICall,由 SBI 规范约定,这部分我们后面通过专门的文章再做详细介绍。

  • 在 MMU On 的情况下,SBI Call 从内核发起,由独立的 Firmware 提供。内核侧的 SBI 调用接口在 arch/riscv/kernel/sbi.carch/riscv/include/asm/sbi.h 中实现。
  • 在 MMU Off 的情况下,由内核自己来使用并实现这部分功能。

总结

本文结合代码,详细地分析了 MMU On 和 Off 两种情况下,RISC-V 整个运行时的特权层级的演进,从开机上电、Firmware 加载、内核引导到应用执行,然后反过来,再从应用空间访问内核空间,从内核空间访问 Firmware 服务的情况。

在 MMU On 的情况下,有三种层级:

             [ User Mode ]   <-------+
                |      ^             |
     STVEC      |      |     SEPC    |
    +-------  ecall  sret -----------+
ABI |           |      |
    |           v      |
    +----> [ Supervisor Mode ] <-----+
                |      ^             |
     MTVEC      |      |     MEPC    |
    +-------  ecall  mret  ----------+   arg0=hardid, arg1=fdtaddr, SIE=0, MPIE=0, SATP=0 (MMU off)
SBI |           |      |
    |           v      |
    +--->   [ Machine Mode ]

在 MMU Off 的情况下,只有两种层级:

            [ User Mode ]    <-----+
              |      ^             |
     MTVEC    |      |     MEPC    |
    +------- ecall  mret ----------+
ABI |         |      |
    |         v      |
    +---> [ Machine Mode ]

在未来将讨论到的 Unikernel 设计中,将只有一个完全扁平的 Machine Mode 层级,应用程序也运行在 Machine Mode。

参考资料



Read Album:

Read Related:

Read Latest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