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晓科技 -- 聚焦 Linux - 追本溯源,见微知著!
网站地址:https://tinylab.org

泰晓RISC-V实验箱,不会吃灰,开箱即用
请稍侯

Linux Lab 发布 v0.1 rc3,大幅提升下载体验

Wu Zhangjin 创作于 2019/06/21

By Falcon of TinyLab.org Jun 10, 2019

Linux Lab 在本周顺利迎来了第 3 个候选版本,该版本集中优化了下载体验,详情请查阅 v0.1-rc3

本次 rc3 一共提交了 70 笔变更,主要更新如下:

  • 所有 Linux Lab 相关仓库已经全部迁移到 码云,所有仓库的默认下载 url 也做了更新。下载速度成倍提升(~500K/s),感谢码云和开源中国。

  • 在码云上也做了几个仓库的镜像:buildroot, uboot, qemu,大幅度提升下载体验(~500K/s)。

  • Linux Stable 的源切换到了清华 TUNA 提供的镜像站,下载速度有数十倍的提升(~3M/s)。

  • prebuilt 机制做了重构,更具可扩展性,下载更快。
    • 原有方式把所有预编译文件放到单一仓库,随着开发板越来越多,会导致下载越来越慢,所以,现将 prebuilt 按开发板拆分到各自目录,建立了独立的 bsp 子仓库。
    • 独立的仓库可以按需下载,无需被迫下整个包。也方便单独升级板子相关的支持。
    • 在 bsp 子仓库下新增 configs 目录,方便存放越来越多的配置文件。
    • 每个 bsp 子仓库可以极速体验,下载后即可通过 boot.sh 启动,方便大家复用 qemu 脚本。
    • 原有的 prebuilt 仓库彻底废弃。
  • 新增 xxx-cloneconfig 配置目标,结合 test 目标,可以实现自动 porting 新的内核、Uboot 和 buildroot 版本,大大提升后续的升级工作。

  • 新增更强大的自动化测试 wrapper:tools/testing/run.sh,方便在发布之前对所有开发板批量地做各项基本测试。

  • 其他重要问题修复
    • toolchain: 更灵活智能的工具链选择,在容器内建 toolchain、buildroot toolchain、外部 toolchain 三者中自动选择,按照从低到高的优先级选。
    • qemu: 容器新增了 sdl2 和 curses 库,对新版本同时打开 sdl 和 curses 编译;新增批量编译,允许一次编译多个架构的 qemu system 和 qemu user static。
    • dtb: 修复 dtb 编译失败,rc2 引入的新问题,主要是兼容 csky/virt 导致。
    • rootfs.cpio.uboot: 修复某些时候 uboot 启动缺失文件的问题。
    • root-patch: 修复一处笔误。

极速体验(在非 Ubuntu 平台,请提前自行安装好 docker):

$ git clone https://gitee.com/tinylab/cloud-lab.git
$ cd cloud-lab
$ tools/docker/run linux-lab

进去以后,打开控制台,敲入如下命令即可启动一个板子:

$ make boot

Linux Lab 现在具备了如下特性:

  1. 支持 3 大操作系统(Windows、MacOS、Linux),可以轻松在这三大操作系统下使用。
  2. 支持 6 大处理器架构(X86、ARM、MIPS、PPC、Csky 和 Risc-V)。
  3. 支持 10+ 款开发板(i386/pc, x86_64/pc, arm/versatilepb, arm/vexpress-a9, ppc/g3beige, mips/malta, aarch64/virt, aarch64/raspi3, riscv32/virt, riscv64/virt, csky/virt)。
  4. 支持 5 种登陆方式(docker, ssh, vnc,webssh, webvnc),可以本地访问,也可以远程访问。
  5. 集成了 5 大组件(Qemu、U-boot、Buildroot、Linux、Toolchain),都有预编译版本。
  6. 可以学汇编、C、Linux 内核、嵌入式 Linux。
  7. 支持 Debugging 和 Testing。

更多丰富功能,请参考:

  1. 项目首页
  2. 项目仓库

该项目完全开源,以 GPL 2.0 协议发布,欢迎所有高校、企业、个人用户使用或者参与开发。



Read Album:

Read Related:

Read Latest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