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晓科技 -- 聚焦 Linux - 追本溯源,见微知著!
网站地址:https://tinylab.org

泰晓Linux知识星球:1300+知识点,520+用户
请稍侯

GStreamer 多媒体开发:现已加入 Android 和 iOS 平台

Chen Jie 创作于 2014/09/16

by Chen Jie of TinyLab.org 2014/09/14

前言

曾经有人对比了 GNU/Linux 和 Android 的声音输出系统,即 PulseAudio vs AudioFlinger。结论是 PulseAudio 更加优秀,并建议保留 AudioFlinger 外部接口,用 PA 替代其内部实现。

的确,GNU/Linux 积累了一些优秀的组件。由于 Android 和 GNU/Linux 平台的一些相近性,使得这些组件被移植到 Android 平台,成为 Android NDK 开发中的有用组件。

本文介绍了我们在 Android 平台上使用多媒体库 GStreamer 进行开发的一些体验。

GStreamer SDK 简介

GStreamer 是 GNU/Linux 一个主流的多媒体库。GStreamer 大部分内容是插件 — 按照 pipeline 模型,定义了类和接口。GStreamer 插件大部分是将已有多媒体库进行封装,使之能接入 pipeline。

一些公司围绕 GStreamer 框架提供商业服务。例如提供专有插件,甚至提供应用开发和咨询服务。为了在各平台上提供一个稳定的 GStreamer 基础,以便于商业化的开展,于是有了 GStreamer SDK 的发布。

GStreamer SDK 本身是开源的,支持 GNU/Linux、Android、Windows、iOS 和 Mac OS X 平台,并可通过名为 cerbero 的工具,从源代码生成 SDK。顺便说一句,cerbero 还能用于 OS X 上的 GNU 编译环境的搭建

GStreamer.com 提供了若干示例,以便快速上手。

GStreamer 的魅力在于其 pipeline 模型,而基于 GStreamer 的应用开发,核心在于 GStreamer pipeline 的设计。

以下以电子书包应用中的视频广播功能点(专利申请号:2013104123754)为例,来展示 GStreamer 的开发体验。

GStreamer 应用实例:电子书包中的视频广播功能

我们的电子书包视频广播功能中,有一台 PC 机作为教师机,并通过无线网络向教室内的学生平板推送视频 — 老师选择视频文件后播放,学生平板即显示视频。

filesrc location= ! decodebin name=dec ! tee name=tee \
tee. ! videoconvert ! some_encoder  ! rtp???pay ! some_netsink  \
tee. ! queue max-size-buffers=0 max-size-bytes=0 max-size-time=1000000000 \
       min-threshold-time=1000000000 ! videoconvert ! some_videosink

上述是视频广播中教师机 GStreamer pipeline 的描述,“!” 表示连接 pipeline 中的各元素。本条 pipeline 以 filesrc 作为流媒体的源,decodebin 解析媒体流,分离视频和音频数据(demux),并分别解码。解码后的数据通过 tee 这个组件,分成一模一样的两路。其中一路编码后向网络输出(some_netsink),另一路则直接在本地输出(some_videosink)。

在实际场景中,使用无线组播来推送视频。然而无线组播的链路层是不可靠的,因此相比单播情形,丢包明显严重。于是,我们引入前向纠错编码技术(FEC)– 按照窗口发送,先发送 N 个有效数据包,再接着发送 M 个冗余数据包。

当网络丢包发生时,接收端只收到例如 “N – 1″ 个有效数据。此时,当接收端再收到若干个冗余数据包,依据特定 FEC 算法,便能找回丢失的有效数据。换句话说,只有接收完一个窗口,才能进行 FEC 恢复并向后提交数据。这就产生了额外的延时。

再来看 tee 分出的两支,一支进行视频编码以后即向网络发送。而另一支,则进入一个队列(queue),队列规定了最小长度 min-threshold-time=1000000000,即队列中数据至少能回放 10^9 纳秒。队列同时又规定了最大长度 max-size-buffer=0 max-size-bytes=0 max-size-time=1000000000,即队列中的数据最多能回放 10^9 纳秒。

由于此固定长度为 1 秒的队列存在,使得本地视频输出总是晚于网络输出 1 秒钟。而这 1 秒钟,是用来覆盖 FEC 引入的延时,从而达成画面同步。

学生平板 GStreamer pipeline 如下:

some_netsrc  caps='...' \
rtpjitterbuffer latency=1000 ! rtp???depay ! some_decoder ! some_videosink

在学生平板,我们为 FEC 引入的传输窗口准备了 1 秒的延时,该延时用 rtpjitterbuffer latency= 方式告诉 GStreamer pipeline。

总结一下,在教师机,我们构造特殊的 GStreamer pipeline,使得同一帧画面,提前 1 秒在网络发送。而学生平板在 1 秒时间内,完成此帧接收并向后提交。双方几乎都在此帧原本该显示的时刻延后 1 秒来显示画面,从而达成画面同步。

小结

GStreamer SDK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框架,它支持多个平台。我们尝试将它运用于 Linux、Windows 和 Android 的应用开发中,并取得了成功。

就如同所有跨平台的框架一样,一定会遇到一些平台相关的问题。从我们的使用经验而言,GStreamer SDK 的 Windows 端问题相对较多,主要是因为 Windows 端需要使用非 POSIX 的 Windows APIs,这部分关注相对较少。

Android 端的问题分为几类。一是和设备搭载的 Android 系统本身质量参差不齐有关,例如我们遇到过 ARM v7 以上 CPU 级别还对快速非对齐访问报异常,导致应用退出。其次可能是 Android 平台的普遍性问题,例如 Mediacodec APIs 方面,我们测试过的平板都不能报正确的色彩格式,且 Android 的测试用例也未覆盖。最后,还可能与平板的硬件及对应支撑软件有关,例如硬件解码器不支持低延时、分片方式编码的视频流 — 或是底层硬解线程崩溃,或是画面卡住不动。相信这种情况在 “制式统一” 的 iOS 平台上不会出现。

最后 GStreamer SDK 也支持 Mac OS X 和 iOS 平台,然而我们尚未有机会进行此方面的尝试。



Read Latest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