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晓科技 -- 聚焦 Linux - 追本溯源,见微知著!
网站地址:https://tinylab.org

泰晓RISC-V实验箱,转战RISC-V,开箱即用
请稍侯

Linux Lab 新开发板添加指南


如何成为 Linux Lab Developer
Wu Zhangjin 创作于 2019/06/16

By Falcon of TinyLab.org Jun 11, 2019

背景

陆陆续续有很多同学对 Linux Lab 本身的实现原理很感兴趣,目前有十多位同学希望成为 Linux Lab Developer,但是之前这块的资料比较匮乏,也没来得及整理。在 Linux Lab v0.1 rc1 发布之后,我们终于有时间开始撰写这些材料。

简介

Linux Lab 是一套极速的 Linux 内核学习、开发和测试环境。它本身不是操作系统,也不是什么发行版,只是一套工具集,或者说是一个学习 Linux 内核的“实验室”,而且这套实验室里的很多工具都是已经准备好的,可以立即上手做实验,不需要做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。

组织架构

Linux Lab 由三大组件构成:

  • Cloud Lab:基于 Docker 构建的实验环境,包含 Linux 内核实验所需的 Qemu虚拟机、工具链、编辑器等,并提供了本地和远程的 ssh/vnc 登陆方式。

  • Linux Lab:Linux 内核实验相关的配置工具、脚本、patch 等,也是 Linux Lab 的核心模块。

  • 板级 BSP:含内核、文件系统、Uboot 等配置文件,预编译好的内核、文件系统以及实验环境中未支持的新版 Qemu、更新的工具链,代码补丁等。

目录结构

$ tree -L 1 ./linux-lab
./linux-lab
├── Makefile     -- 核心 Makefile,会包含开发板目录中各板级 Makefile
├── boards       -- 开发板管理目录
├── qemu         -- qemu submodule,虚拟机源代码
├── buildroot    -- buildroot submodule,buildroot 源代码
├── linux-stable -- linux-stable sbumodule,Linux Stable 源代码
├── u-boot       -- u-boot submodule, Uboot 源代码
├── prebuilt     -- prebuit submodule,预编译好的文件所在目录
├── COPYING      -- 版权声明
├── doc          -- 综合性文档
├── examples     -- 实践案例,含汇编、Shell、Makefile 等
├── modules      -- 内核模块管理目录,用于管理各种内核模块学习案例
├── feature      -- 内核特性管理目录,含相关的配置、patch、环境需求
├── hostshare    -- 9pnet 共享协议默认共享目录,可通过 SHARE_DIR 修改
├── logging      -- 测试结果保存的路径
├── output       -- 所有构建的部分都在这里
├── patch        -- 用于管理共性的各种 patchset
├── system	     -- 用于扩展 guest 系统,用于添加测试、共享、网络配置等能力
├── tools        -- 各种辅助脚本和工具,主要是跑在本地
├── tftpboot     -- 用于 U-boot 加载镜像的 tftpboot 默认路径
├── README.md    -- 详细使用文档
├── TODO.md      -- Linux Lab 未来计划加入的功能,部分已经完成但是还未删除
└── VERSION      -- 版本号

板子目录

$ tree boards/ -L 1
boards/
├── aarch64      -- ARM 64
├── arm          -- ARM 32
├── mipsel       -- mips 32
├── ppc          -- ppc 32
├── riscv32      -- riscv 32
├── riscv64      -- riscv 64
├── i386         -- X86 32
└── x86_64       -- x86 64

$ tree boards/arm/ -L 2
boards/arm/
├── versatilepb
│   ├── bsp					-- 板级目录,以子仓库存在
│   │   ├── README.md			-- 说明文档
│   │   ├── boot.sh				-- 启动脚本
│   │   ├── kernel				-- 内核预编译镜像,含kernel, dtb 等
│   │   ├── qemu				-- qemu system 和 qemu user static
│   │   ├── root				-- 用 buildroot 预编译好的 mini rootfs
│   │   ├── uboot				-- uboot 镜像
│   │   └── configs				-- 以下为验证过的配置文件,含buildroot, linux 和 uboot
│   └── Makefile
└── vexpress-a9
    ├── bsp
    │   ├── README.md
    │   ├── boot.sh
    │   ├── kernel
    │   ├── qemu
    │   ├── root
    │   ├── uboot
    │   └── configs
    └── Makefile

Prebuilt 目录

$ tree prebuilt/ -L 2
prebuilt/
├── README.md
├── fullroot		-- 用于存放/构建发布为 docker image 的全功能文件系统
│   ├── build		-- 存放构建用的 Dockerfile
│   └── README.md
├── kernel			-- 已经废弃,相关目录已经转到板级 bsp 子仓库
│   └── README.md
├── qemu			-- 目前仅用于存放临时编译多个架构的 qemu,编译脚本见 tools/qemu/build.sh
│   ├── README.md
│   └── v4.0.0		-- 本地编译某个版本后的目录效果
├── root			-- 已经废弃,相关目录已经转到板级 bsp 子仓库
│   └── README.md
├── toolchains		-- 存放交叉编译工具的下载和解压脚本以及解压后的临时目录
│   ├── aarch64
│   ├── arm
│   ├── i386
│   ├── riscv64
│   └── x86_64
└── uboot			-- 已经废弃,相关目录已经转到板级 bsp 子仓库
    └── README.md

选择处理器架构

以 risc-v 的 64 位版本为例:

$ mkdir boards/riscv64/

选择一款开发板

Qemu Documentation Platforms 下可以找到 Risc-V 的基本支持信息。

另外在 Buildroot 的 board/qemu 下可以找到支持的板子信息,包括内核配置以及 qemu 启动脚本,在 configs/ 下则有相应的 rootfs 配置信息。

综合两个信息,可以选择一款能够快速支持的板子,那就是 riscv64/virt。

$ mkdir -p boards/riscv64/virt
$ mkdir -p boards/riscv64/virt/bsp

可立即复用的参考资料有:

准备一个极简的板子配置文件

可以基于最相近的板子复制一份配置文件,这里可以把 aarch64/virt 作为模板:

$ cp boards/aarch64/virt/Makefile boards/riscv64/virt/

然后修改几项基本配置:

ARCH     = riscv
XARCH    = riscv64

其他的保持不变,暂时不管即可。

配置和编译 Qemu

由于 Risc-V 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然后飞速发展的处理器架构,所以老版本的 Qemu 根本就不支持,所以需要自行编译。Linux Lab 为此提供了极度便利的支持。

为了获取尽可能最多的特性,这里选择最新的版本 v4.0.0,在板子 Makefile 中把 QEMU 配置为 v4.0.0。

QEMU    ?= v4.0.0

需要分别编译 qemu-system-XARCH 和 qemu-XARCH-static,前者为全系统模拟(平时使用),后者为指令集翻译(学习汇编,通过chroot使用文件系统时需要)。首先配置 QEMU_US 为 0 来编译 qemu-system-XARCH,之后配置 QEMU_US 为 1 再编译一遍(QEMU_US 即可 QEMU_USER_STATIC)。

$ make qemu-download
$ make qemu-checkout
$ make qemu-patch     // 打上两笔 patch,目前 v4.0.0 有两处错误,需要打 patch 才能正常配置和编译
$ make qemu-defconfig
$ make qemu
$ make qemu-save

编译完即时保存,并 clean 掉,然后修改 Makefile 中的 QEMU_US 为 1,再配置和编译就可以编译出 qemu-XARCH-static。两者不能同时编译,因为 qemu-system-XARCH 暂时不能静态编译,会出错。

$ make qemu-clean
$ make qemu-defconfig
$ make qemu
$ make qemu-save

请务必记得做完 make qemu-savemake qemu-clean,确保编译完的已经安装到 boards/riscv64/virt/bsp 目录下。

编译完 Qemu 以后可以查看其支持的板子信息。

$ ./boards/riscv64/virt/bsp/qemu/v4.0.0/bin/qemu-system-riscv64 -M ?
Supported machines are:
none                 empty machine
sifive_e             RISC-V Board compatible with SiFive E SDK
sifive_u             RISC-V Board compatible with SiFive U SDK
spike_v1.10          RISC-V Spike Board (Privileged ISA v1.10) (default)
spike_v1.9.1         RISC-V Spike Board (Privileged ISA v1.9.1)
virt                 RISC-V VirtIO Board (Privileged ISA v1.10)

可以看到 riscv64/virt 支持 Privileged ISA v1.10,查看该板子下支持的 CPU 类型:

$ ./boards/riscv64/virt/bsp/qemu/v4.0.0/bin/qemu-system-riscv64 -M virt -cpu ?
any
rv64gcsu-v1.10.0
rv64gcsu-v1.9.1
rv64imacu-nommu
sifive-e51
sifive-u54

由于现有的基础资料都显示 qemu 启动脚本无需指定特定的 cpu,在板子 Makefile 中配置 CPU 为 any 即可。

CPU ?= any

配置和编译 Rootfs

接下来很关键的一项是通过 buildroot 编译文件系统,编译完成后会生成一份交叉编译工具链,这份工具链可以用来编译后面的内核,另外,为了提升移植的效率,避免遇到过多陷阱,起初可以完全复用 buildroot 的配置文件:configs/qemu_riscv64_virt_defconfig

另外,同样地,为了确保拿到最新的 Risc-V 支持,选择当前最新的一版 buildroot,即:2019.05,配置板子 Makefile 如下:

BUILDROOT ?= 2019.05

之后,直接配置和编译 rootfs:

$ make root-download
$ make root-checkout
$ make root-defconfig RCFG=qemu_riscv64_virt_defconfig
$ make root

编译完以后,会在 output/riscv64/buildroot-2019.05-virt/images 目录下生成相应的镜像文件:

$ tree output/riscv64/buildroot-2019.05-virt/images/
output/riscv64/buildroot-2019.05-virt/images/
├── fw_jump.elf	-- riscv 特有的 proxy kernel,用于切换处理器模式并加载真正的内核
├── Image           -- 内核镜像文件
├── rootfs.ext2     -- 根文件系统镜像, ext2 格式
└── vmlinux         -- 带符号的内核镜像文件

之后,可以立马参考 board/qemu/riscv64-virt/readme.txt 中的 qemu 脚本做启动验证。

$ ./boards/riscv64/virt/bsp/qemu/v4.0.0/bin/qemu-system-riscv64 -M virt -kernel output/riscv64/buildroot-2019.05-virt/images/fw_jump.elf -device loader,file=output/riscv64/buildroot-2019.05-virt/images/Image,addr=0x80200000 -drive file=output/riscv64/buildroot-2019.05-virt/images/rootfs.ext2,format=raw,id=hd0 -device virtio-blk-device,drive=hd0  -nographic -append "root=/dev/vda ro"

引导正常,立即保存编译好的文件系统、proxy kernel 以及配置文件,保存之前先在板子 Makefile 中对 proxy kernel 做个配置(目前只要 riscv 需要):

PORIIMG ?= fw_jump.elf
PKIMAGE ?= $(BSP_KERNEL)/$(LINUX)/$(PORIIMG)

接着保存即可:

$ make root-save
$ make root-saveconfig

会自动生成一份 boards/riscv64/virt/bsp/configs/buildroot_2019.05_defconfig,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几个基础配置:

# System
BR2_WGET="wget -c --passive-ftp -nd -t 3"
# Filesystem
BR2_TARGET_GENERIC_HOSTNAME="linux-lab"
BR2_TARGET_GENERIC_ISSUE="Welcome to Linux Lab"
BR2_PACKAGE_BUSYBOX_SHOW_OTHERS=y
BR2_PACKAGE_BASH=y
BR2_TARGET_ROOTFS_CPIO=y
BR2_TARGET_ROOTFS_CPIO_GZIP=y

另外,Kernel 相关的编译配置只要保留头文件,无需编译内核,内核可以独立配置。

Buildroot 生成的交叉编译工具链放在 output/riscv64/buildroot-2019.05-virt/host/bin/。Linux Lab 会默认引用该工具链。

说明:这里的 RCFG 和后面的 KCFG,都只需要在首次配置时使用,不指定的时候就会用板子目录下默认的配置。

配置和编译 Linux

接下来编译内核,首先在板子 Makefile 中配置内核为最新的 v5.1,并配置好基本的参数:

LINUX    ?= v5.1
KRN_ADDR ?= 0x80200000
ORIIMG   ?= arch/$(ARCH)/boot/Image
KIMAGE   ?= $(BSP_KERNEL)/$(LINUX)/Image

接着开始下载、配置和编译:

$ make kernel-download
$ make kernel-defconfig KCFG=defconfig
$ make kernel
$ make kernel-save
$ make kernel-saveconfig

编译完以后,立马验证:

$ ./boards/riscv64/virt/bsp/qemu/v4.0.0/bin/qemu-system-riscv64 -M virt -kernel output/riscv64/buildroot-2019.05-virt/images/fw_jump.elf -device loader,file=output/riscv64/linux-v5.1-virt/arch/riscv/boot/Image,addr=0x80200000 -drive file=output/riscv64/buildroot-2019.05-virt/images/rootfs.ext2,format=raw,id=hd0 -device virtio-blk-device,drive=hd0  -nographic -append "root=/dev/vda ro"

接着就是根据 Linux Lab 的需要进行更细粒度的内核配置,后续这部分可以完全通过 make feature 完成,目前只完成了一部分,比如 9pnet、debug 等。

$ make f f=9pnet,debug

更多特性请通过 menuconfig 添加,比如 nfsroot, devtmpfs, virtio 网络等配置:

$ make kernel-menuconfig

具体配置请以已经上传的各大板子内核配置为准,上述公共特性基本都支持。配置完以后即可进行启动验证,没问题就再次保存。

$ make kernel-save
$ make kernel-saveconfig

配置和编译 Uboot

TODO

准备外置 Toolchain

由于 buildroot 编译生成的工具链略大,也没有合适的地方上传,这里选择一个更轻的方式,那就是直接复用 sifive 官网提供的最新版工具链,只要在 prebuilt/toolchains/riscv64/ 下面新增一个 Makefile 和 README.md 即可,可参考 aarch64/virt 进行配置。

配置完以后在板子配置文件中指定板子:

# To use this prebuilt toolchain, please run `make toolchain` before `make kernel`
CCPRE  ?= $(XARCH)-unknown-elf-
CCVER  ?= 8.2.0-2019.02.0
CCPATH ?= $(PREBUILT_TOOLCHAINS)/$(XARCH)/riscv64-unknown-elf-gcc-$(CCVER)-x86_64-linux-ubuntu14/bin/

使用的时候,先执行如下命令自动下载和解压 toolchain,之后就可以默认使用:

$ make toolchain

各种组合的启动测试与验证

上面是直接通过 qemu 脚本进行启动验证,接下来很重要的是需要通过 make boot 启动,这意味着 make boot 需要自动根据板子 Makefile 自动构建上述 qemu 启动脚本。

正常情况下配置完上述板子,即可执行 make boot,但是 risc-v 需要对 -kernel 参数做个 workaround,所以在主 Makefile 中,追加了这么一个判断:

# If proxy kernel exists, hack the default -kernel option
ifneq ($(PORIIMG),)
  KERNEL_OPT ?= -kernel $(PKIMAGE) --device loader,file=$(KIMAGE),addr=$(KRN_ADDR)
else
  KERNEL_OPT ?= -kernel $(KIMAGE)
endif

有配置 Proxy kernel (PORIIMG)的情况下,-kernel 指向 proxy kernel,然后通过 loader device 加载真正的内核。

然后即可用 make boot 验证。

$ make boot

另外,也建议调整 ROOTDEV 来以不同方式加载文件系统:/dev/ram, /dev/vda, /dev/nfs 等。还可以传递 SHARE=1 验证 9pnet sharin 等,更多基础用法请参照 README.md,请务必确保做足充分的验证,确保 README.md 中的核心内容都是可以完美工作的。

保存配置文件

再次确认各大配置文件已经保存:

$ make root-saveconfig
$ make kernel-saveconfig

保存各大镜像

再次确认各大配置文件已经保存:

$ make root-save
$ make kernel-save
$ make qemu-save

代码入库前验证

下面这条命令对 prebuilt 的各大镜像进行测试。

$ tools/testing/boot.sh riscv64/virt

提交代码入库

之后,把板级目录 boards/riscv64/virt/ 中的 Makefile 的相关变更提交进 Linux Lab 仓库

而 prebuilt 相关的配置文件、镜像都请提交进板子所属的 bsp 目录下,以独立仓库提交,例如:riscv64/virt bsp,并作为子仓库加入 Linux Lab

$ git submodule add https://gitee.com/tinylab/qemu-riscv64-virt.git boards/riscv64/virt/bsp

然后把相应仓库和修改发送 Pull Request 提交到相应上游仓库和组织。

至此,一款新的板子开发完成。



Read Album:

Read Related:

Read Latest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