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晓科技 -- 聚焦 Linux - 追本溯源,见微知著!
网站地址:https://tinylab.org

泰晓Linux知识星球:1300+知识点,520+用户
请稍侯

从服务管理来看 systemd 架构之结构与语义性缺陷(上)


技术性论文
Chen Jie 创作于 2015/12/28

原文:Structural and semantic deficiencies in the systemd architecture for real-world service management, a technical treatise 作者:V.R. 译者:Chen Jie

就像那些年钻过的牛角尖,在一个局部里面 兼收并蓄,最终代码疲于调和。systemd 是否也钻到了牛角尖?本文作者给出了有趣的观点。

万物皆单元(Unit)(然并没有什么卵用)

systemd 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服务管理器(service manager)或是一个 init。在这些问题域中,systemd 常被传颂。其亮点之一、进程监管工具(process supervision toolkit)的重要组成部分 - journald - 一个可靠的日志系统。其它辅助组件,如 logind 和 nspawn,也备受赞誉,但它们只是跑在服务管理器之上的服务和工具,故很少单独提及。

然,上述这个观点是错的!简单地将 systemd 看作“init”,或“服务管理器”,或“GNU/Linux 操作系统的核心管理、配置的软件合集”,甚至是一个“用户空间底层的中间件” 都不合适。

事实是,所有这些都基于 systemd 之根本:一个用于封装 OS 资源的对象系统 以及事务性作业调度(transactional job scheduling)引擎,试图在 GNU/Linux 上提供统一接口:

  • 控制/切分(partitioning) CPU 时间单元
  • 静态名和实体

值得一提的是,systemd 开发者在一篇名为 “The New Control Group Interface” wiki 文章写到(下段引用中, cgroups 被称为对象 (objects)):

Well, as mentioned above, a dependency network between objects, usable for propagation, combined with a powerful execution engine is basically what systemd is.

这和上面说的差不多,除了提到了执行引擎(execution engine) —— 大体上是 job 队列 和 unit 队列的上下文,由 Manager 对象所驱动 —— 其知名度相对小些,但却是定义 一个“systemd 实例(跑在系统层面,或者每个会话跑一个)” 高层逻辑的主要结构体。systemd 另一充满争议的话题,即前述“依赖网络(dependency network)”是点睛妙笔吗?就 systemd 对象系统而言,依赖网络真的至关重要?或不过是处理 job 冲突、实现基本的 unit 调度语义而强加入的?更让人看不明白的是,几乎所有用户都认为 systemd 是一副“勤劳的、做在前头”的处事风格,而作者却鼓励按照“懒惰处事”的思维去用之。这实际暗含“设计上对并行启动有多照顾”?“并行启动” 不符合 “懒惰处事”风格,而显是“勤劳、做在前头”的做派 - 这便需借助“依赖信息”(dependency information)来进行同步,让每个有向图(directed graph)中的 services 序列化启动,从而避免并行启动天然的不确定性和竞态问题。

让我们竖起中指。

有许多系统的设计中,有一个“基本抽象”,然后“重载”方法。在 Plan 9 中,这个“基本抽象”,就是“文件”,这里的“文件”不是磁盘上一个文件,而是存于 “字节流协议 9P”所定义的上下文中 - 任意数据结构可表述为一颗“文件之树”。对于 systemd,这个 “基本抽象” 就是 Unit。

Unit(通常和 unit 文件搞混,后者是 Unit 序列化后存在磁盘的文件)也是对象,故面对对象贯穿于 systemd 的设计。每个 Unit 关联一个 Manager 对象,该对象驱动着系统层面、或每用户会话跑的 systemd 实例。注意区分“抽象 Unit”,“Unit 的一个实例”,以及 “Unit 的一个引用”。“Unit 实例”关联一个 vtable,vtable 是一个“虚函数派发到函数实现”的机制,包括常见的进程管理(启动、停止进程,杀进程),资源回收操作如资源释放,以及 Unit 运行时刻状态相关的域(标志、描述、依赖集、布尔型域等 静态数据成员除外)。不同的 unit 类型,vtable 中虚函数指到其相应实现。Unit 还可以包含或者说是入列一个 job(每个 Unit 只能有一个 job),到 Manager 对象私有的 运转队列(run queue)中,等待被分派和执行。Manager 对象还有一个 加载队列(load queue),用于加载 unit 文件,或者程序生成。还有 清理队列(cleanup queue)用于清除“过期的 units”(不持有 jobs,且是 inactive+failed),以及 GC 队列容纳即将进入 清理队列 的 Units(一个简单的 “标记,随后清理”的垃圾收集方法)。

这些就是 systemd 架构之实质。其提供统一 内部 接口很可能是有用的,但通常而言,不会从面对对象中捞到太多的好处,远不如一个统一的 外部 接口来的老练。

例如,units 还有许多分类(不是 systemd.unit(5) 所说的类型(types),每个分类有重大语义差别),如下:

长存的 units

“长存的 units” 并非官方术语,是指从磁盘的 unit 文件加载来的、最为人所熟知的那种。

该分类下的 units,依据 type 不同,有许多选项。并有“安装”的概念([Install] 指令)

临时(可执行)的 units

临时的 units 不由 unit 文件指定,而是程序生成。此分类下的 units 管理着可执行数据,或是一个工作单元。scope 是 完全 临时的、可执行 unit,用于逻辑绑定一组(无父子关系的)进程,实现资源管理。与 svchost 相似,只是采用不同的机制(采用 cgroup)。另一方面,systemd-run(1) 工具能生成/运行临时的 timer(用来触发其他的 units)和 services。

少数临时的 units 有磁盘上对应的 unit 文件,但它们是不指定 units 的配置。

该分类的存在,显而易见,能让任意进程跑在 systemd 框架中,适用于如 一次性任务,进行测试或应用于脚本,同时可动态调整其执行环境。

那么问题来了,systemd 在“执行环境的动态修改”(此处动态性,例如纯替换运行时环境,或是从 `某个检查点 + 与目标执行环境的差异’ 再次执行),并不牢靠。unit drop-ins 支持额外的 unit 文件片段(INI 格式),改写对应的、厂商提供的默认 unit 文件,但这是静态的、装载时的机制,且不能调整依赖关系(准确而言,只可以加依赖关系)。

对了,systemctl(1) 命令有个 set-property 选项,确能在运行时刻来修改执行环境,但基本只能改 systemd.resource-control(5) 所列举的选项,即 cgroup controllers 相关的选项。

临时(不可执行)的 units

同上,它们由程序生成。该分类下有 device unit 和 snapshot unit。前者有磁盘对应 unit 文件(没有配置选项,当然),后者没有。

Snapshot unit 比较特殊,虽然它仅存于内存,却可用文件名来引用之。它由 systemctl snapshot 命令来创建,并持有当下全部启用的、活跃 units 之引用。粒度较粗,仅能保有“什么正在跑、什么已经停了”的信息。

Snapshot unit 仅存于内存,极大地削弱了其用场,例如,没法创建一个依赖图的检查点,以便稍后将系统状态恢复到这个已知健康的检查点。

Device unit 虽有磁盘对应 unit 文件,但仅用于排序。udev 规则中,打上 “systemd” 标记的设备会创建 device units。device unit 没有选项,主要是为了实现“对应设备插入,执行相应服务”(通过 udev 规则中的“SYSTEMD_WANTS=”)。由此可见,device unit 是用来封装 管理特定设备节点 之公开 APIs,故其语义是明确的。

长存的、基于任务的 units,与 jobs 无关联

标题很绕口,但概述了此分类的 units。如前所述,systemd 通过 job(也是一个内部的 unit 类型)来执行 unit,jobs 本身由其他 units 来排。然而,也有例外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mount 和 swap unit。

既然叫做长存的 units,其配置源自 unit 文件。Mount unit,作用类似 job 或者 oneshot service,甚至伪装成 jobs 打印 工作状态日志。Mount unit 内部也是基于“泛化的 Unit 接口”,最终是使用 util-linux 的 mount(8) 命令工作。Swap unit 类似,使用 swapon(8)/swapoff(8) 命令,另还用了 libudev 接口来注册设备节点,实际貌似还有排 jobs。这些从某种程度而言,在隐藏差别之上,Mount unit 和 swap unit 存在重复重叠的部分,

Automount unit 是进阶的变种,它借助 autofs,且直接排 jobs。实践中用来推迟挂载(直到真正访问时才挂载)。

排 jobs

Jobs 是一种内部存在的 unit 类型,且和其他分类的 units 相关联(一个 job 只关联一个 unit),通常而言,提供通用的、控制任意 unit 执行时间的内部接口。Jobs 作为事务的一部分被调度,其语义取决于被 赋予的类型 - JOB_START,JOB_STOP,JOB_VERIFY_ACTIVE,JOB_NOP,等等。Job 类型仅在内部可见,而 Job 的 7 种模式 ,可由 systemctl(1) 来设定。模式用来指定,相对其他 jobs 如何排 job,即某个 job 存在如何影响着 对失败的应对动作、对依赖信息的遵循、以及其他 jobs 的最终结果。job 的最终结果包括 JOB_TIMEOUT,JOB_DONE,JOB_CANCELED, JOB_ASSERT(service “前提条件”中的断言失败,如需要,可触发“hard job failures”),等等。Jobs 被排到 Manager 之私有的运转队列中(run queue),通常随后加到事务中来检查一致性(按上“引用过标记” 和 “世代计数(generation count)”来跟踪)。

Job 的类型可能会“塌缩降级”(be collapsed),即根据 Unit 活跃状态的变化(active,reloading, inactive, failed…),调整 Job 的类型。Jobs 自有其私有的依赖关系,与外部可见的 Unit 依赖关系相区别。当多个 Jobs 符合某些启发式属性,且不冲突时,可并入一个事务中。其策略在源码中注释如下:

/* Merging is commutative, so imagine the matrix as symmetric. We store only its lower triangle to avoid duplication. We don't store the main diagonal, because A merged with A is simply A.

 * If the resulting type is collapsed immediately afterwards (to get rid of
 * the JOB_RELOAD_OR_START, which lies outside the lookup function's domain), 
 * the following properties hold:

    - Merging is associative! A merged with B, and then merged with C is the same as A merged with the result of B merged with C.
    - Mergeability is transitive! If A can be merged with B and B with C then A also with C.
    - Also, if A merged with B cannot be merged with C, then either A or B cannot be merged with C either.

(合并操作满足交换律,若查表得到的结果为随后立即“塌缩”,则进一步满足结合律和传递律)

(对正在运行的 jobs 也能进行 合并操作,除了 JOB_RELOAD 类型,这是为了避免进入竞态,而可能错过一些配置文件的更新。)

上述情形,有点像是个“露出内部一角”的抽象(或者说,在面对对象的情景下,未能有效封装内部信息):job 作为内在的 unit 类型,用户还能 部分地 感知到它 —— 通过 systemctl(1) 列出 jobs,以及 job 的模式;开机时输出的 job 启动信息 —— 大部分情况下,并不期望去使用或关心这些信息。另外,如上所述,即便在 job 有用的情形中,其用法也并不一致。

事务管理器

Manager 通常不会“裸调度” jobs,而是在事务中调度,其中加入许多启发式的东东。

事务用哈希表来索引其下的 jobs,事务还有一布尔标志指示其不可取消,以及一个指向“锚 job”的指针(“锚 job”就是一开始排入的 job,之后发生“合并”,“塌缩” 以及其他调整)。当事务中的 jobs 不依赖其他 jobs 时,它们就被回收(从哈希表中移除)。

单个 job 加到事务中,使之成为“含单个 job”的事务:要么从哈希表中取出一个已存在的 job,要么分配一个新的 —— 设置“引用过标记”和“世代计数”,插入事务链表头部。

向事务中加入带着 unit 依赖的 job,牵扯更多。首先,检查 unit 的配置是否已加载、处于“活跃运行”状态、未被屏蔽(masked) 以及正加入的 job 类型,是否匹配 unit 的属性。接着所有的一般依赖、正依赖、强依赖和负依赖(下一节展开说)被递归地加上。若 job 类型为 JOB_RELOAD,另加上 “PropagatesReloadTo= 与 PropagatesReloadFrom= 关系”。JOB_RESTART 类型常被转成 JOB_TRY_RESTART,防止强行启动未存在的依赖。

事务管理器的记账任务,例如有 丢掉冗余 jobs(即,job 类型 与 对应 unit 活跃状态存在重叠、空操作的 job),丢弃不可合并的 job 来解决冲突(它们不直接关乎“锚 job”),(通过丢弃 jobs)打破循环依赖(依据 非 NULL 的“引用过标记”,以及“世代计数” 等于最近一次 遍历图 时的值)。

被依赖才存在

基于依赖的 init 比嘴上说的更脆弱。在进程管理器的语境中,术语“依赖”常指 拓扑上排序的有向图(a topologically sorted direct graph)中的一个节点。此外,该语境中,其目标问题是排序 —— 确保顺序不会出错。这同例如函数库的依赖不尽相同,后者需要被依赖的函数库(shared object)导出同名公开符号,来满足依赖。诚然,在 init 系统中,没人关心服务,而是关心服务导出的资源。所谓服务的依赖关系,算是件合理的外衣,但又天然带有额外代价(这其中包括一个严格的“勤劳、做在前头”的规定,除非像 systemd 或 nosh+UCSPI 那样,再混搭“懒惰处事”风)。

如此,几乎所有的依赖问题可简化为排序问题。那么问题又来了,为啥一个依赖系统要搞的有点小复杂?或者,一个依赖系统就是一个简单的、扫描配置指令的预处理器,其输出的排序结果也可人来写从而替代之?依赖信息主要作用,是为了计算并行启动中的可靠顺序。不保证顺序性,进程间很容易出现同步问题,以及所依赖资源未准备好。再说说并行启动,主要为加快启动速度。另一种加快启动速度的方法,就是“预先设置检查点 / 后续启动恢复到检查点”,如 DMTCP 或 CRIU,盖上完成初始化的服务进程镜像(马上就进入事件循环时的镜像)。故基于依赖的 init,其实现,不能太松散以至于成了个花瓶,也不能太复杂,引入过繁的处理开销 和 过多的输入路径,以至于没法人为预估其执行过程。

依赖,不尽等同 关系(relationships),后者更加细致且存于 服务与其他服务广泛的交互语境,而非仅是启动中遵循的顺序。systemd 把这些统称“依赖”,不过做了些具体分类:

正依赖,被正依赖,负依赖,顺序依赖,重载传播依赖(reload propagators)。另外,OnFailure= 与 JoinsNamespaceOf= 自成一类,如 systemd 源代码中 UnitDependency 所枚举的那样。最后,还有些内部分类,比如触发器和引用(后者用于垃圾收集队列)。

正依赖包括:Requires=,Wants= 和 PartOf=。

被正依赖包括:RequiredBy= 和 WantedBy=(unit 文件安装时用到)。

负依赖是 Conflicts=。

顺序依赖是 Before= 和 After=。

重载传播依赖有 PropagatesReloadTo= 和 ReloadPropagatedFrom=。

上述分类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,systemd 区分正依赖(如 Requires=)和顺序依赖。前者不影响后者,不指定顺序依赖的话,服务 将与 其正依赖的服务 同时启动。Requires= 是一种强的正依赖 - 若其依赖的服务失败,将致其也失败。相对的,Wants= 语义就要弱些。

这里着重指出,比较他基于依赖的 init 和 rc 系统,如 BSP init+rc.d 以及 OpenRC,systemd 对待顺序依赖做法是不同的!它将之视为 建议,而非须照办的命令。job 的处理管线和事务调度器可按照 每个启发规则 来自由安排,故最后生成的图,与配置相比,可能大相径庭。这些启发规则,常表现为 要么太松散,或是太严格(松散规则允许的,综合严格规则,往往出现相反的失败情形)。

除了这种高度晦涩以及 依赖图 作为机器资源 而外部不可见,依赖选项之间还有重复,甚至是打架。用户不知道这些潜规则,容易不经意间就配错关系(还有 ReloadPropagatedFrom= 这货,让人想起臭名昭著的 COMEFROM 陈述方式)。对了,所有的 units 默认设置 DefaultDependencies=true,即至少依赖 basic.target,shutdown.target,sysinit.target 以及 umount.target 作为隐含的启动等待点。

下一章节讨论 “勤劳的、做在前头” vs “懒惰处事”,以及与 服务关系(service relationships)之联系。

任何问题靠间接层搞定

许多用户大概觉得长长的处理流程,能更可靠,更正确,实则不然。例如,jobs、事务、unit 语义、systemd 风格的依赖,这些没有一个对应 Unix 的进程模型,其只是因为 systemd 被弄成 将资源和进程封装成对象的 系统(与一个定义清晰的进程监管器正好相反),同时为了激进地并行启动,而不得不引入的复杂度。难于衡量这种做法到底有多少收益,但一些初级的工具,如那些 守护工具(daemontools),数年来大量部署使用,似乎为这种过分复杂的做法之反例,待进一步观察。不管咋样,其设置中有些相对独有的失败情形:

启动顺序循环(Ordering cycles)

又有叫做 转圈的事务(cyclic transactions),因依赖图有环而产生的一个典型症状。对此,systemd 通常会丢弃某些 节点/jobs,丢的不巧会导致启动卡住。尤其会导致依赖循环(dependency loops)。

启动顺序循环 已知很难调试,没啥通用方法可参照,因为最终的依赖信息仅存在内存。有时是因为 DefaultDependencies= 这个隐藏的默认依赖导致。

依赖循环(Dependency loops)

遇到启动顺序循环,systemd 丢弃某个 job,但随后又因依赖被排入,于是不断丢弃,不断排入,通常会让系统启动卡住。此处有多个发行版上的卡在 NFS 和 rpbind,还有 Zol,还有 Xen。许多其他情形,可能都简单报告成了启动顺序循环问题。

破坏型事务(Destructive transactions)

破坏型事务是指,关于某 job(不是 JOB_NOP 类型)的事务,该事务中排入了一个不可取消的 job,且该 job 不是 JOB_NOP 类型,且不适用每条合并规则故而不可合并。通常这意味着对 已存在的 job 进行的操作,将破坏其完整性。 已知影响重启和关机操作。

被卡住的 jobs(Stuck jobs)

一个或多个启动中的 jobs,花了 的时间(比如 30s,>1m)来等待同步完成,才继续下一步。借助 systemd-analyze(1) 也看不出内部调度行为的细节,故常简单粗暴地禁用肇事者。

不确定的启动顺序(Non-deterministic boot order)

如 bootup(7) 所述:

The boot-up process is highly parallelized so that the order in which specific target units are reached is not deterministic, but still adheres to a limited amount of ordering structure.

就像并行化概念一样,操作顺序没必要是确定的,但最后的 结果 必须是。但…解决依赖中,每次结果或多或少有差异。在 QEMU 环境 中报告过 systemd 对依赖信息的解释,每次启动都不一样。这是一例 作者明确所说的“不确定性”,更多的情形很可能被忽略了,因为用户在出现问题时往往再重启一下来解决。

继续:「从服务管理来看 systemd 架构之结构与语义性缺陷(下)



Read Related:

Read Latest: